各有关单位: 根据《陕西省科技厅试点下放立项权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立省科技计划项目合作协议》,现就征集省科技厅与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资助柔性电子交叉研究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项目研究方向 1.面向信息安全及信号传感的柔性智能有机光电材料研发 1.1面向信息安全的智能型柔性有机长余辉材料的研发 研究内容:模拟发光材料分子微观电子结构,研究其电子结构、分子结构、聚集形态与动态发光行为的关系,阐明智能有机长余辉材料的动态发光机理,为设计高效智能有机长余辉发光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利用化学合成、超分子自组装等手段,将具有动态光物理行为的构建单元和具有长寿命发光的有机发色单元结合,合成具有动态发光行为的新型有机长余辉材料。 考核指标:设计合成新型智能有机长余辉材料10种以上,实现对外界刺激的长余辉性质的智能响应。关键技术参数包括长余辉发光颜色覆盖从蓝光到红光;长余辉发光寿命不低于2秒;长余辉量子效率达到30%以上;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1.2面向高性能应力传感的柔性有机摩擦发光新材料的设计及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新型高性能非晶态有机摩擦发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内容包括非晶态有机摩擦发光材料亮度及波长调节策略、摩擦发光材料非晶态化设计策略研究,及具有长余辉性质的有机摩擦发光材料设计策略研究。 考核指标:获得有机摩擦发光材料柔性化设计策略;获得有机摩擦发光材料亮度及波长调节的关键技术;在Nat. Commun.、J. Am. Chem. Soc.、Adv. Mater.等中科院一区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6篇左右。 1.3智能型柔性有机长余辉墨水配方研制 研究内容:基于智能柔性有机长余辉材料,开发智能有机长余辉墨水或浆料,研究分子结构、墨水性能与长余辉发光性能之间的关联机制,确定最佳有机长余辉墨水配方,利用喷墨打印、丝网印刷等技术,研发新型光学信息存储、加密、防伪一体化柔性标签。 考核指标:设计开发3种以上适合喷墨打印技术的新型智能有机长余辉材料;其有机长余辉墨水的长余辉发光颜色覆盖从蓝光到红光;长余辉发光寿命不低于1秒;长余辉量子效率达到20%以上;发表高学术水平文章1篇以上,申请专利2件以上。 1.4基于柔性有机摩擦发光新材料的新型破损监测及应力传感方法探究 研究内容:开展新型柔性有机摩擦发光材料在应力传感、材料破损监测及信息存贮等领域的应用研究。内容包括构建柔性有机摩擦发材料“光强-应力”传感模型的构建;基于柔性有机摩擦发光材料的“光强-破损”检测模型的构建及研究。 考核指标:设计开发3种以上可通过喷墨打印、旋涂、高分子共混等技术可图案化或制备成柔性薄膜。构建图案化或成膜后,新型有机摩擦发光材料的发光颜色覆盖从蓝光到红光;荧光量子效率达到20%以上;图案化及制备柔性薄膜后具有裸眼可见的摩擦发光性质。其“光强-应力”传感模型可实现0.1N以下的应力检测;基于柔性有机摩擦发光材料的“光强-破损”检测模型可检测100微米一下的材料裂纹。研究申报相关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1.5高性能信息安全及信息传感设备研制 研究内容:基于新型智能有机长余辉材料研制1-2种信息加密及信息防伪电子标签。基于柔性有机摩擦发光材料制备1种新型柔性应力传感设备及1种新型材料破损监测设备。 考核指标:基于新型智能有机长余辉材料的信息加密标签可实现大于2s余晖发光范围内仅100ms真实信息读取窗口;信息防伪标签可实现15000流明以下白光(手机LED手电筒光强)激发的长余晖;新型柔性应力传感设备可实现0.1牛顿以下应力传感;新型材料破损监测设备可实现200微米以下裂纹监测。 2.柔性低能耗多功能信息技术的研发 2.1低能耗信息材料的可控制备与性质表征 研究内容:基于多尺度模拟计算方法设计筛选二维晶体材料,包括无机、纯有机或有机无机杂化二维材料;精准、可控、大面积制备系列二维材料,并阐明其生长机制;发现单元素二维晶体材料的光、电、拓扑量子等特性,揭示其电子能级结构和态密度、边缘态等宏观表现。 考核指标:实现10种以上二维层状无机晶体材料的制备包括二维导体,半导体,拓扑绝缘体、外尔/狄拉克半金属、手性磁和拓扑磁材料等,其中可用于机械/溶液剥离的单晶材料尺寸在1cm×1cm×0.01cm以上;实现6种以上纯有机型和有机无机杂化型二维材料的制备;实现量子材料的化学键合、电子结构、自旋、磁相互作用的表征,分辨率大于1 meV;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 2.2二维原子晶体的复合、异质结构的可控制备与性能调控 研究内容:通过外延生长、层层组装、晶相工程等手段,结合微-纳加工技术探索高质量二维原子晶体异质/同质结构材料的可控制备途径;可控制备并研究基于二维原子晶体及其与有机/聚合物半导体复合结构的可逆离子响应行为。 考核指标:发展3-4种新型二维异质/同质结构,实现界面能带、输运性质可调控的半导体-半导体、金属-半导体等异质结构;开发1-2种二维材料-聚合物复合材料,实现其连续可调的非线性电阻调制行为(102~106Ω);发表SCI论文3篇以上。 2.3低能耗光电通讯器件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基于新型无机、有机或有机无机杂化二维导体,半导体,拓扑绝缘体、外尔/狄拉克半金属等二维材料构筑低能耗光电器件,如拓扑器件、放光二极管、激光器、场效应晶体管等。 考核指标:利用多场耦合有效调控量子行为,实现拓扑开关和分合外尔费米子等量子效应的控制,其中拓扑器件的工作温度为液氮温度以上;实现单片二维材料无需任何外界微腔辅助的光泵激光模式;在单一组分二维材料中实现光谱调控幅度高达100 nm的调控;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 2.4类脑神经计算器件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基于二维晶体异质结或二维材料-聚合物复合物,设计可应用于神经形态芯片的新型忆阻器,实现模拟神经短时记忆至长时记忆的转变、激发频率依赖可塑性和激发时间依赖可塑性等行为,为高集成密度的神经形态芯片及未来的类脑神经计算提供核心硬件支撑。 考核指标:器件具有低功耗(< 10μj)、低操作电压(< 10 v)、非易失性(> 10000 s)的特点,具有显著的突触可塑性,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2.5柔性低能耗智能器件研制 研究内容:基于上述新颖二维材料的理论设计、精准合成或自组装、界面表征及多场调控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喷墨打印、丝网印刷等技术,研发柔性低能耗光电信息原型器件。 考核指标:基于新型无机、有机或有机无机杂化二维材料构筑1-2种可室温工作的新型柔性智能原型器件,包括光电探测器、存储器,亿阻器,整流二极管存储一体化器件等,开关比103以上,循环次数1000次以上。 3.面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系统诊疗策略与技术研究 3.1靶向线粒体的小分子探针体系构建 研究内容:开发线粒体提取、体外功能测定与宿主转移的新型探针;构建能实现原位分析、实时监测的新一代线粒体标志物活性导向探针;通过理解线粒体病变过程中蛋白质生物信息变化,确定可用于疾病临床检测、干预的线粒体特异性新型蛋白质标志物。 考核指标:5种以上线粒体靶向标记及活性导向探针。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项以上。 3.2基于线粒体质量控制的蛋白标志物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对线粒体病变过程中蛋白质生物信息变化的理解,确定可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检测、干预的线粒体特异性新型蛋白质标志物,研究修复或消除蛋白质标志物对线粒体质量的控制和疾病的治疗作用。 考核指标:获得3-5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线粒体机制相关的蛋白质标志物。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3项以上。 3.3小分子药物/蛋白质/抗体的靶向线粒体投递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线粒体特异性蛋白标志物设计小分子功能药物,利用线粒体靶向运输技术,将小分子药物/蛋白质/抗体等定向投送到线粒体上,成功地靶向和消除线粒体中造成疾病的受损蛋白质,进而控制线粒体质量,为线粒体相关疾病提供实用的治疗途径。 考核指标:动物疾病模型中成功验证至少1种小分子靶向药物的疗效,作为临床前候选药物,形成申报文件。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申请专利1件以上。 3.4线粒体替换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基于线粒体靶向的小分子探针识别技术,获得一种从健康宿主中提取、纯化线粒体的新技术,利用此技术获取线粒体具有来源广、活性高、保存长、操作简单、应用性强的优势。在此基础上,研发可以将原宿主健康的线粒体导入缺陷的细胞中,恢复新宿主受损的线粒体功能的新的治疗技术。 考核指标: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篇以上,申请专利2件以上,形成线粒体提取、纯化新技术1种,形成线粒体替换新技术1种。 3.5用于神经退行性病变预/诊/疗的柔性光电材料/装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已证实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密切相关的微生物菌群,开发具有调控菌群失衡作用的抗菌防护材料。利用生物光电子学、生物芯片、微流控等技术,研究并制备可识别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标志物的柔性可穿戴、实时监测生物传感器可同时检测。大量实时数据结合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将能够实现对很多病症的早期发现和干预,推动社会保健的智能化、信息化发展。 考核指标:1种对神经退行性病变特殊菌群有调控作用的抑菌材料,形成工艺文件一份。可以检测10种以上临床生物标志物的生物电子器件原型。 4.面向清洁能源的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技术 4.1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关键材料研发 研究内容:为探索新型太阳电池制备技术,开展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关键材料研发。多功能离子液体材料设计与制备;离子液体粘度调控;离子液体组分调控。 考核指标:获得粘度可调、组分可控的离子液体5种以上。发表学术论文3-5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4.2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薄膜制备及表面/界面缺陷调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薄膜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具体包括:离子液体钙钛矿薄膜成膜机制;离子液体钙钛矿薄膜的稳定性;离子液体钙钛矿薄膜缺陷及表面/界面调控与表征技术。 考核指标:获得离子液体钙钛矿薄膜制备技术;获得光照、湿度、热稳定的离子液体钙钛矿薄膜。发表学术论文3-5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4.3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器件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开展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器件关键技术研发。具体包括:高效高稳定柔性光伏器件制备技术;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器件物理;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器件稳定性提升策略。 考核指标:获得高效稳定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技术;离子液体钙钛矿太阳电池效率≥23%,室温25℃,AM1.5光照1000小时后,效率衰减≤10%。发表学术论文3-5篇,申请发明专利1-2项。 4.4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印刷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为探索新型太阳电池工艺技术,开展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印刷关键技术研发。具体包括:柔性印刷墨水设计与制备;离子液体钙钛矿薄膜印刷工艺技术;高效率高稳定性柔性印刷器件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解决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印刷制备工艺问题,获得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印刷关键技术;实现大面积(10 cm*10 cm)离子液体钙钛矿印刷光伏薄膜及器件。申请发明专利2-3项。 4.5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技术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鼓励通过校企、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柔性离子液体钙钛矿光伏稳定性差、效率低及大面积制备问题,集中进行技术攻关,初步实现产业化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件光伏产品应用展示。申请发明专利1-2项。 5.柔性印刷电子浆料开发 5.1柔性电路布线用电子浆料导电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柔性电路对导电浆料的要求,进行相关导电机理研究。特别对银粉种类、形貌、结晶度以及表面活性剂等进行综合研究,与PET、聚氨酯、PMMA树脂进行配合实验研究,总结出导电性变化规律,确定银导电浆料导电机理,建立导电模型。 考核指标:电阻率≤8.1×10-5Ω·cm,导电膜层硬度≥3H,附着力(GB/T9286-98百格测试)1级以上。开发新工艺1种,新产品1个,申请专利1件以上。 5.2柔性印刷电子浆料可靠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柔性印刷电路对电热稳定性、湿热稳定性的需求,对导电相和树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树脂种类和含量,提高柔性电路布线材料寿命、稳定性、可靠性,突破电子浆料配方稳定性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热稳定性(60℃-500Hr)阻值变化≤15%;湿热稳定性(85℃-85%RH-250Hr)阻值变化≤15%;温循(-20℃~+40℃,10cycles)≤10%。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篇。 5.3柔性印刷导电浆料配方及产品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柔性印刷导电浆料配方,其中包括:针对电子浆料在柔性基材难附着问题,研究柔性印刷电子浆料用柔性树脂粘结相材料,利用树脂改性技术,实现附着力提高,增强柔性电路布线用电子浆料在PET、PI、PEN等基材上的附着力;研究柔性印刷电子浆料用高导电亚微米级或纳米级银粉或片状银粉;研究银粉和树脂的比例,确定银粉、树脂的种类、含量,确定配方。 考核指标:柔性印刷电子浆料固体含量65~80%,粘度(Brookfield HB DVⅡ,spiendle 14#,10rpm)20~90Pa·S,细度≤6μm,触变指数(Brookfield HB DVⅡ,spiendle 14#,η5rpm/η50rpm)1.5~4,附着力(GB/T9286-98百格测试)1级以上。所开发产品或材料形成批量化生产和销售,建设期内实现运营收入200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篇以上,申请专利2件以上,开发新工艺1种,新产品1个。 5.4柔性电路布线用电子浆料工艺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批量生产电子浆料产品良品率低的问题,就如何高效批量化生产进行技术攻关。建立柔性印刷电子浆料中试试验线。开展包括柔性电路布线用电子浆料批量稳定生产工艺研究、使用工艺研究、储存运输条件研究等。 考核指标:形成工艺文件1份,形成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卡1份。良品率≥95%。建立1条中试生产线。 5.5形成可转让的技术包并协助企业开拓应用 研究内容:聚焦柔性印刷电子浆料产业化建设,建立柔性印刷电子浆料生产线以及配套的树脂和银粉生产线,实现柔性印刷电子浆料生产关键技术的突破。鼓励校企合作,生产出高质量、高性能、高批量的柔性印刷电子浆料。 考核目标:开发并建设柔性电子浆料研发平台。生产线工序能力指数Cpk≥1.33,年产能力达到100吨。建立检测试验中心。形成陕西地方特色产业链,带动就业100人。 二、项目类别、支持额度、实施周期 1.项目类别:按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形式组织,分为5个链条。 2.项目研究期限:自2020年1月1日起,实施期限为3-4年。 3.项目支持额度:每个链条1000万,每项200万。 项目主要立足柔性电子领域科技前沿,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和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术研究的需求,以柔性电子重要基础科学理论、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研发为切入点,进行基础前沿及应用研究,通过合作融通创新,开发面向不同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及产品。 三、申报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申请条件 1.项目牵头申报单位应为在陕注册的法人单位,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行业组织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申报。 2.项目应符合交叉性和合作性的原则。项目的研究队伍应由以柔性电子学、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力学、光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共同组成。 3.西北工业大学牵头申报的项目必须体现柔性电子学与工科、理科等的交叉融合。其他单位牵头申报的项目,须将西北工业大学作为主要合作单位。牵头申报单位可根据需要,整合集成国内相关领域的优势创新团队,聚焦研发问题,强化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典型应用示范,集中力量,联合攻关。 4.项目申请人员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 5.合作项目要求合作的双方有既往合作研究的基础,合作方要以研究团队的形式参与研究。 (二)限项要求 每个项目申请人每次只能牵头申请其中一个创新链条中某一个研发方向的项目。 (三)注意事项 1.在线申请。项目申请通过陕西省科技业务综合服务信息系统在线提交,在线填报日期为2019年12月16日8时-12月20日17时。审核通过后,报送纸质申请书。 2.报送申请。申请人须在2019年12月23日下午18时前,将纸质版申请书一式五份签字盖章后,报送至科技处1023室,电子版同时发至邮箱:xhykjc@xaau.edu.cn。 3.其他说明 (1)申请人应注意在申报材料中不得出现违反保密规定的内容。 (2)申请人和主要参与者应当在纸质申请书上签字(不得代签),主要参与者中如有依托单位以外的人员,其所在单位即被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应当在申请书基本信息表中填写合作单位信息并在签字盖章页上加盖合作研究单位公章。 (3)项目合作单位一般不超过3个,合作协议作为必要附件随申请书一并提交。 (4)申请人应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5)项目负责人及承担单位需在项目承诺书上签字盖章。 4.联系人 科技处 钟晨超,电话:029-84258597 西北工业大学联系人: 东赫,电话:029-88431960,邮箱:iamhdong@nwpu.edu.cn。 李源,电话:029-88492232,邮箱:lblg@nwpu.edu.cn。 省科学技术厅联系人: 吴晶,电话:029-87294281 |